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管理學解構之二:獎懲原理



 




 




 




獎懲金三角:秩序、權力、金錢。




是用錢買秩序,還是用秩序賺錢?




用錢買權力,還是用權力賺錢?




權力製造秩序,還是秩序維持權力?




 




轉型中企業多半是在公司運行之間同時進行改組、制度的建立,其中最有趣得一個環節就是:獎懲制度。




 




先來看看MBA智庫如何描述獎懲制度:




獎懲制度是對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一定行為給予獎勵和懲罰的規定的總稱。獎懲制度要同經濟責任制緊密結合,同職工的責、權、利掛鉤,充分體現獎勤罰懶、獎優罰劣、按勞分配。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獎懲制度是通過一系列正刺激和負刺激的作用,引導和規範員工的行為朝著符合企業需求方向發展。對希望出現的行為,公司用獎勵進行強化,也就是正刺激;對不希望出現的行為,利用處罰措施進行約束,也就是負刺激。二者相輔相成,才會有效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




 




以上,就是獎懲制度最為普世與最具說服力的說詞。




 




 











 




 




現在,讓我們試著使用哲學視點檢視管理學中的獎懲制度,是如何發揮其功效以及操作的方式。首先,筆者曾聽聞某企業主管於公開場合說出以下論述:




 




沒辦法啊,大家都不合作,我們管理層只好罰款啊,這是沒辦法的辦法啊。




 




嚴格來說,這套說詞的解讀是這樣:管理體制無能,所以用扣錢來達成管理目標。




這是一套相當危險的說詞,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說詞是在變相的承認『管理體制的無能』,而不是真正為了刺激企業目標的實現而營運的獎懲制度。引來的只會是各階層的反感與士氣低迷,嚴重則造成組織成員對責任的恐懼,進一步造成責任歸屬紊亂、衝突提升、逾權、權力模糊、同事間信任感動搖等多項士氣瓦解的風險因子。




 




首先,企業必須明確表達出『公司不需要罰款來達成目標』的氣度,創造企業的『威』。再進一步釋出『罰款是為維護公平』的立場,創造企業的『權』。如此才具備『權威』效應,這樣的獎懲制度才真正具有權威性,也足以換取企業成員對該制度的尊重態度。務必讓獎懲制度建立在公司的『權威與專業管理』的基石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企業管理者的『無能』之上。




 




 











 




 




進一步來探討『錢』的問題,獎懲制度多半以金錢為誘因,其主因乃是企業與員工屬於『對等利益互換』的關係,而利益的內容就是『錢』,因此獎懲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小程度的破壞對等利益互換的平等性』,簡單說就是『做不好,公司會損失,為了警告你,所以扣錢』的意思。




但,當我們放大檢視這樣『破壞對等利益互換』的手段時,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況。筆者提供一個案例:




 




某國小課後安親班時間到五點整,但有少數家長總是遲到到六點才來接小孩,造成老師的不便,因此校方制定了罰款,罰則內容如下:




超過五點二十沒準時接學童的家長,請繳交一百元罰款,款項將做為班費。




 




猜猜結果如何?




 




一星期後,到六點才來接小孩的家長居然變多了!最後,居然有一位家長笑嘻嘻得向老師開口問道:「老師,請問我可以先預繳三個月的『班費』嗎?」




 




這是一個獎懲初衷被扭曲的案例,在企業裡也不乏這類的事,那是什麼原因造成『懲罰與交易』的混亂呢?以上述的例子來看,家長與校方本身並沒有『對等利益互換』的關係,因此校方採取的懲罰制度,顯然無法引起效果,這也證明懲罰制度須建立在『原本是對等利益互換』的關係上,否則只會換來扭曲的價值觀與懲罰目的。這個案例後來從懲罰家長的方式,改成了懲罰學生。因此現代大多數教育機構的懲罰機制主要針對該機構學生,而不會針對家長。




有趣的是,這似乎也是『連坐法』逐漸不受企業青睞的原因。懲罰就像狙擊子彈一樣,精準、正確的懲罰單一個體,就能達到所要效果,連坐法的散彈槍方式,造成的傷害大,卻不一定能精準的真正達到懲罰效果,也極易造成忠誠度的大幅傷害。




 




獎懲制度還需另一項特性:傳播性。也就是所謂的『殺雞儆猴』。




上述案例只呈現了獎懲中的『錢』,並沒有針對『名譽』做出任何小程度的影響,因此更容易使家長曲解成『罰錢和交易一樣』的概念。倘若校方除了罰錢外,另外在公佈欄公開『遲到家長名單』,做出合理程度的名譽剝奪,也達到傳播的效果,那麼,懲罰效果必然會有大程度的彰顯。但該案例已經出現『非對等利益互換』公正問題,校方決不能大喇喇的公佈遲到家長的姓名而引起輿論。




 




另一個關於獎懲的大前提:傷錢、傷名譽、不傷忠誠。獎懲最好的效果,在於激勵違犯者遵守遊戲規矩,更甚者,讓違犯者成為規則的守護者。畢竟,有多少人會在被扣了錢、丟了臉之後,還把自己剩下的一邊臉貼上公司的冷屁股?




 




 











 




 




現在要談的是: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實:企業內,『懲』絕對比『獎』多。而受獎人的比例,超過一半是在高階與中階主管之間,剩下另一半則是低階幹部。至於基層人員,只要不被罰就該偷笑了。那麼,這之間到底出了什麼狀況?




 




其實,這就和遲到家長的案例一樣,當『錢』成為獎懲的媒介時,任何形式的觀念扭曲都會悄悄滲入,讓我們看看另一個關於獎賞的案例:




 




美國德州一個黑人社區,因為該社區許多國宅內婦女吸毒成癮,導致許多有毒癮的孕婦生下有毒癮的嬰孩,造成許多小生命的醫療問題與法律問題。




地方政府發布了一個公告:本鎮婦女至醫院結紮,可領取200美元救濟金。




甚至在醫院標示了一個標語,標語內容是這樣的,『不要讓小孩影響你吸毒的樂趣』。這種方式立刻引起其他州的輿論。




這個案例裡,採取了用獎賞的方式來杜絕(阻止)毒癮兒童的醫療資源浪費與青少年幫派問題,而引起的輿論論點就是:這根本是花錢剝奪婦女生育的權力。




 




上述只是其中一個關於『獎賞』的案例,我們再看看另一個案例:



瑞士為興建核廢料儲藏區,決定在一偏遠小鎮興建核廢場。原本的情況是:當政府對居民召開說明會時,居民普遍相信政府機構的專業與該設施的安全性,鎮民以多數票同意核廢場的興建。




之後,瑞士政府決定核發『獎金』給該鎮的鎮民,名義為『該鎮配合政府核廢料興建政策』的賞金,讓每戶居民獲得一筆錢。




 




結果呢?




原本贊成興建核廢場的鎮民,因為政府核發獎金後,通通上街反核了。




 




為什麼變成這樣?有錢領不好嗎?事實上整個群體心理的演變情況是這樣的:




鎮民對於該政策的態度由『盡國民義務與責任』轉變成了『政府拿錢換我們的地』。簡而言之,精神情操被物質化了。




 




這也就是一般企業的獎賞會比懲罰少的大部分原因,多數獎賞也將落在中、高階成員身上。若是大部分獎賞落在人數眾多的基層人員上,就會引起所謂的『精神情操被物質化』的情境。




 




 






文/似火
2012.6.18商周

1 則留言:

  1. <p>我不喜歡那種談到錢的文章(看不懂)</p>
    <p>什麼時候要來說故事?????</p>
    [版主回覆04/14/2013 09:57:45]今天~

    回覆刪除